日期:2025-09-27 04:24:06
日期:2025-09-27 04:24:06
烩菜。
在银川市金凤区,有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同心烩菜馆,每到饭点,推门而入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肉菜鲜香,而这香气,就藏在一碗碗同心烩菜里。
01
一碗烩菜暖心暖胃
“大碗烩菜,多加点粉!”熟客刚落座,就朝着灶台喊。老板应着声,掀开大铁锅的盖子,锅里的汤咕嘟冒泡,红的牛肉片、白的豆腐、透明的粉条、黄的豌豆粉在汤里翻滚,蒸汽带着香味往上冲,引得人直咽口水。
同心烩菜的食材十分扎实。牛肉是从同心运来的散养黄牛肉,选的是肋条部位,肥瘦相间,提前用大锅炖得软烂,放凉后切成薄片,盖在烩菜上,油润的肉片浸着汤汁,用筷子一夹,肉香混着汤香直钻鼻子;豌豆粉是店里自制的凉粉,切得方方正正,煮在汤里软滑不烂,咬开时,内里吸满了肉汤,咸香入味;粉条是土豆淀粉做的,提前泡软,煮到半透明,嚼着筋道,每一根都裹着浓稠的汤;还有青萝卜、胡萝卜、豆角,切成菱形块,焯水后烩在汤里,脆嫩中带着甜,刚好中和了肉的油腻。
最后撒上的香菜末和红彩椒丁,是点睛之笔。翠绿的香菜浮在红亮的汤面上,红彩椒丁点缀其间,颜色鲜亮,香味也更鲜活。老板盛饭时,总会多舀一勺汤——这汤是用牛骨和牛肉慢炖出来的,浓得挂在勺子上不会滴,撒点胡椒粉,喝一口,鲜得让人眯起眼睛。
02
妈妈教的手艺里藏着乡愁
“90后”姑娘李丹是土生土长的同心人,来银川工作三年,这家店是她的“解馋地”,但她总说:“店里的味很正,可少了点家里的烟火气。”每次想家,她就会在出租屋里的小厨房,照着妈妈教的法子,炖一锅烩菜。
李丹做烩菜,第一步是“泡”。前一天晚上,她就把牛肉切成块,用冷水泡着,中途换两次水,把血水泡干净,“这样处理好了,肉炖出来才不腥。”同时泡上的还有粉条、宽粉和干木耳,粉条要用温水泡,泡到软而不烂,“太硬煮不熟,太软容易断。”第二天一早,她把青萝卜、胡萝卜切菱形块,豆角去筋切段,一起焯水断生;豆腐切厚块,豌豆粉切小块,红彩椒切块,一切准备就绪,就轮到“煮肉炖汤”。
“炖肉的料得放对,少一样都差味。”李丹说,接着就要把焯好水的牛肉放进高压锅,加足量水,沸腾后丢进姜片、葱段、八角、花椒和一小块桂皮,盖紧盖子炖30分钟。等高压锅的气阀落下,打开盖子,肉香瞬间填满厨房,把肉捞出来放凉,肉汤过滤掉调料渣,留着烩菜——这汤就是烩菜的“灵魂”,一点都不能浪费。
烩菜时,要按食材的“耐煮程度”下料:先把泡好的粉条、宽粉、豆腐、木耳倒进沸腾的肉汤里,煮1分钟;再放青萝卜、胡萝卜、豆角、豌豆粉和红彩椒,继续煮2分钟,最后加盐和少许生抽调味。盛进从老家带来的瓷碗里,把切好的牛肉片整齐地盖在菜上,撒上香菜末和红彩椒丁,浇一勺热肉汤,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碗子就成了。
李丹记得,小时候,她总在灶台边帮妈妈递调料,看着妈妈切肉、炖汤,盼着开饭;现在自己掌勺,才明白那慢炖的不只是菜,还有妈妈藏在烟火里的爱。除了这碗暖胃的烩菜,黄米粘饭也让她牵肠挂肚——这道藏着家乡生活智慧的主食,和烩菜搭配着吃,才是记忆里最完整的“家里味”。
03
再来一碗糯糯的黄米饭
“听家里长辈说,黄米粘饭的做法里,藏着生活智慧,粘饭做得好不好,能看出一个媳妇会不会过日子。”李丹说,黄米粘饭的核心原料是黄米,颜色黄亮,煮出来特别软糯,不像现在有些黄米,看着黄,吃着硬。
李丹跟着妈妈学做粘饭时,最记挂的是“火候”二字。“熟度全凭经验掌控,就像西餐里说牛排几分熟,我们煮黄米也分程度,煮得欠一点,吃着有嚼劲;煮得透一点,就软乎乎的,我小时候牙不好,妈妈总给我煮得特别糯。”她说。
待米煮到合适熟度,关键一步是撒面粉,“用量没个准数,全看煮的米量和想让粘饭多黏糯。”李丹记得,以前家里条件一般时,妈妈多用荞麦面、大麦面,“黑黢黢的,但吃着香。后来日子好了,就换成小麦白面,颜色亮堂,口感也更细。”现在她自己做,还会学着时兴的改良做法,有时加一半大米,做成“二米子粘饭”,口感更软;偶尔也加把玉米榛子,成了“三合一粘饭”,吃着有颗粒感,层次更丰富。
吃法上,黄米粘饭和酸菜是“固定搭档”,李丹笑称这是“同心人的标配”,“小时候听奶奶讲,以前光景一般的人家,酸菜从缸里捞出来直接冷吃,就着粘饭填肚子;后来条件稍好,我妈妈会用香油、葱花炒酸菜,或者拌上自制的油泼辣子,香味一下就出来了;现在回老家,姑姑做粘饭,会用酸菜炒牛羊油,再配一盘肉辣子,那滋味,醇厚得能多吃两碗饭。”李丹说。
如今,李丹很少能吃到来自家乡的黄米粘饭,但她总忘不了冬天里,家里的土灶上,一锅粘饭咕嘟着,旁边小锅里烩着菜,“盛一碗粘饭,就着炒酸菜,再喝口烩菜汤,浑身都暖了。”对李丹来说,这口黏糯里,藏着的不只是味道,更是一代代同心人过日子的踏实,和走到哪儿都忘不掉的家乡记忆。
记者吴璇文/图
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,机构配资开户,在线配资开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